【归档】关于我的写作
justaLoli

关于我的写作

i

要写我的写作,一下笔,便感觉到万分的困难了。

我是最讨厌、也最害怕写作的。从小学时候留“练笔”作业开始,作文便没有好好写过。当时,妈妈把我交练笔作业的本子起名“珍藏本”,还说它“对于未来的自己是一份美好的回忆”。现在回想觉得十分的可笑:一是我事实上并没有写过多少;二是写下的内容,与其说是对生活的记录……不如说是抄写或练字。

中学阶段,我记得头两年老师布置了所谓“修炼本”任务,要求每周上交一份练笔或读书笔记——像是专门针对我一样。我一方面不愿写,另一方面又没有不交作业的勇气,只能糊弄地填满一页了事。每周上交和发下“修炼本”的时刻,大概都是我的尴尬时刻。

我的个性和能力,可谓和写作天然无缘。写世界吗?俗话说要有“发现美的眼睛”。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,却奈何无法做到——我缺乏对世界的观察。写自己吗?我的思维往往是跳跃、零散的。让托尔斯泰描写我的内心独白,他估计也无从下手。那我自己又怎能把握呢——我缺乏完整深入的思考。写作文所需要的敏感、细腻、精致,都不是适用于我的形容词。再说,即便我哪天灵光一现,有了绝妙的写作素材,我一不会矛盾设置、二不会详略安排、三不会修辞描写、四没有词汇积累(至今依旧常常写错别字),又何以成文?

因此,写作困难,成为了伴我12年学习生涯,大概也将成为伴我一生的顽疾。

ii

不过,即便是最讨厌、也最害怕写作的我,有时还是会有“要写点什么”的冲动的。

这冲动,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次:小时候和朋友玩,顺着一条破败的石板路,跑到了一隅偏僻的草丛中。一张桌布大的蜘蛛网横在石板路中央,挡住了去路。丝线经纬交织,构成宏大却又精致的图案。在我欣赏并感叹之时,同行者却拿石头或木棍将蛛网轻易地剖开,胜利地欢笑地继续前进。我突然感受到了强烈的失落和痛苦,回家便和妈妈说:我想写点什么。

这种情感后来似乎得到了延伸,成为了一种对消逝的事物的爱。读冯至《一个消逝了的山村》,标题是山村,写的却是山中的草木等自然景观。是这个消逝的山村,赋予了大山深处的寻常草木一些别样的余韵。就好比现在,我每次沿着那条隐隐约约的石板路,走进那片草丛,想到那个消逝了的,繁华一世的蛛网,以及结下蛛网的辛勤蜘蛛,这片寻常草丛在我眼里,便多了一份厚重和凄凉。

很多时候,这种消逝、衰败、荒芜,都能给事物增添一种韵味。争联即景诗是美的,但“冷月葬花魂”更是美的——这是一个倾颓、衰败的大观园具有的韵味。读张瑞敏、柳传志、任正非的创业之路,看海尔、联想、华为的崛起之路,自然是令人振奋的;但读史玉柱,李经纬,潘宁的失败往事,看巨人、健力宝、科龙的大厦倾颓,更能让人产生惊喜和嗟叹——这是一群消逝的企业、一个消逝的时代(这里指改革开放野蛮生长的初年。1978-2001左右)具有的韵味。

家在北京,小时候偶尔会骑车去首钢。我觉得,早年的首钢——轰鸣、机油、烟雾、铁水、昼夜不息——不好;现在的首钢——干净、清新、玻璃、游人、欢声笑语——不好。就在我小时候那个阶段——戛然而止、人去楼空、荒草遍地、无人管理——是最好的。

那些为了冬奥进行的修葺,在我看来都是首钢的毒瘤。他们想让它新生,却让它死的更彻底了。他们竟然在三高炉里面开起了咖啡厅!?里面戛然而止的工业设施呢?那才是首钢遗址的精髓啊!

当然,首钢改造显然有其积极意义。遗址不可能永远不管理,获得新生是必然。但我总觉得,首钢现在的繁华、反而让它平庸。遗址的荒芜、衰败,才是首钢独有的特征。

大概从遇到那张蜘蛛网时,我便拥有了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。然而,我始终无法表达。写作自然不消说,像是绘画、摄影、音乐……其它一切表达自我的手段,我一窍不通。长期无法表达,带来有时突然而猛烈的“要写点什么”的冲动,而这种冲动竟不能实现,最终凝结成欲而不得,张口却哑口无言的悲哀。甚至连这悲哀本身,我都无法准确地表达。

而那个我说我要写的,可爱的蜘蛛的故事,终于是没有写。

iii

我和这份无法表达的悲哀和平相处了很久。因为我一直觉得,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让众人共鸣,大概是作家的特权。

但我错了。我看我同学的作文,写北极雪原上,迎着微弱的阳光茁壮生长的一抹青苔,如何治愈了考试失利的少女的心;看另一位同学的作文,写青藏高原的某位活佛,如何挣脱冰冷寺观的枷锁,追求炙热的恋情;看另一位同学的公众号文章,写她朋友的家庭悲剧,如何给她带来关于婚姻和爱的思考。我意识到周围的人,平凡的人,也有表达自己的能力。但我没有。

此外,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入,我有了更多表达的欲望。高考的客观要求也迫使我正视作文困难的问题。种种诱因,使这份悲哀终究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。

我便开始改作文了。写的很吃力,考场上分数的提高也很有限。但是自己一遍遍改的作文最终通过了老师的检验,这种喜悦是真实的。终于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,这种喜悦也是真实的。

写作途中,我逐渐发现阻碍我写作的,其实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完美主义。我从小便接受“三思后行”的教育,父母告诉我,如果没有想清楚,便不要试图表达。我也一直将其奉为真理。但是,人是会思考的芦苇。芦苇的思考岂能是完美的?这种对逻辑严谨的追求,反而带来了自卑。我因害怕思想不充分、害怕逻辑不严谨而停笔、而保持缄默。克服这种自卑,大胆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考,剩下的文字、详略、论证,便只是技巧问题了。

事实上,我并没有完全从这种自卑中脱离开。在写作的路上,我永远是以谦卑者的姿态匍匐而行的。这种恭、顺、敬、趋、卑、谦,一直是我在作文学习乃至整个语文学习中所持的态度。

我以谦卑的姿态,不敢说自己立下了多高的里程碑,但回望,脚走过的路的确是显然的。

iiii 后记

终于我迎来了大概是我的最后一次考场作文——《学习今说》。写的十分平庸。虽然用40分钟写下的拙作结束自己12年的(并不丰富的)写作经历总让人觉得十分仓促,但不论如何,它确实结束了。

我再也不用为了填满一页“修炼本”而发愁,再也不用为了考场作文而恐惧。但告别一个12年的宿敌,就像告别一个12年的老朋友,让人怅然若失。

我不用再被逼着写作了。相反,我应该主动写作。

现在的我的心境,就好比一个溺水了许久的人终于挣扎地冲出了水面,大口呼吸空气的畅快和贪婪。

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自知之明。我知道这篇拖泥带水的拙作没有多少亮点和价值,但我不会因此停下脚步。总之,感谢你可以读到这里,也感谢我自己可以写到这里。

H 2022/6/11